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斗门区,斗门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装载泥鳅鱼的习俗是广东汉族的传统习俗,历史悠久。因为泥鳅的皮肤非常光滑,经常在浅滩上跳跃或爬行,徒手很难抓到。根据泥鳅喜欢在泥坑里出没的习惯,村民们想出了用笼子诱捕的办法,“装”在广东话里就是“诱捕”的意思。它在斗门区干坞镇的广大滩涂地区广为流传。然而,即使在斗门这个“装泥鱼”的发源地,现在知道“装泥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目前,干坞镇“装泥鳅”的村民以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为主,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2、 这种不知名的小鱼,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的卷十四卷《香山县志》中有过描述:“子弹头鱼为刘田鱼、花鱼、七星鱼。呈灰黑色,长三四寸,有花,肉嫩,味美,可作汤。”由于花鱼长期在沙滩上活动,体表颜色接近海泥,干坞镇湖山村村民习惯称之为“泥鱼”。鱼的市场价格在110元/斤左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 从斗门区,珠海宣传部获悉,已有240多年历史的“装泥鳅”传统习俗正式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烈日炎炎,海风习习。几十个戴着帽子踩着泥板的身影在离岸的浅滩上游走,被夕阳剪出一道道身影。发源于斗门区,干坞镇的“装泥鱼”习俗,是当地汉族传统的渔业生产习俗,融合了手工编制和捕鱼技术。具有地方特色,传承了200多年。这一习俗已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一开始是钓鱼,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诱饵。后来,根据泥鳅在泥坑里出没的习惯,斗门区干坞镇虎山村的先民以装载泥鳅为生。他们将大量的鱼类贩运到中山、江门、新会、台山等地区,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贸易形式。直到上世纪中叶,虎山村90%的农村家庭都以卖泥鳅的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常集体外出捕鱼。至今,当地村民亲切地称这片广阔的沙滩为“倪家湾”(粤语,意为沙滩上的银行)。目前的鱼笼为“泥鳅”。“装泥鳅”的习俗濒临失传。
6、 编织鱼笼不仅需要选材和工序,还需要编织者有一套熟练的手工技能。一般要求鱼笼长18-20cm,直径8cm。泥鳅在东莞又称花鱼,一般生长在沿海地区,“装”泥鳅是广东东莞特有的一种捕鱼方式。“装”在广东话里是“套住”的意思。因为泥鳅的皮肤非常光滑,经常在浅滩上跳跃或爬行,徒手很难抓到它们。村民们根据它们出没泥坑的习惯,想出了一个把它们困在笼子里的办法。特制的泥鱼笼配有器官和装置。
7、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进一步加快和泥鳅人工养殖技术的普及,装载泥鳅的习俗逐渐消失。张鹏村的工作人员说,“过去,许多张鹏人可以装载泥鳅鱼,当他们年轻时,他们用成年人装载泥鳅鱼。现在除了新沙、角尾自然村的几个‘家伙’靠打鱼为生,几乎没有村民再能装泥鳅鱼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