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湖南皮影花鼓戏,湖南皮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皮影戏,又称影戏、光皮影戏、纸皮影戏。攸县民间也叫皮影戏。2006年,阳山皮影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酉阳山县皮影戏于清末由湘潭传入攸县瑶山乡,流传到攸县东乡的黄凤桥、白石,北乡的黄土岭、高建、石屏,西乡的雅江桥、桥,南乡的石羊塘、桃水,以及邻近的醴陵、衡东、萍乡。
2、 攸县旧宗教盛行,民间音乐、戏剧、舞蹈、古代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丰富多彩。其中,皮影戏在攸县有一定的历史,是攸县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大亮点。
3、 皮影戏是北宋初期由评书演变而来的,属于木偶艺术,宋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周觅《武林旧事》都有记载。宋乃德翁《都城纪胜》年出版的《瓦什名作》。“每一个皮影戏,一开始都是京城的人用素纸雕刻,然后再用颜色装饰。它的故事和史书上的故事差不多,几乎是半真半假。忠义者刻以正相,恶者刻以丑相,盖在市井俗眼中亦褒亦贬。”流行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是宋皮影戏的继承和发展。攸县的皮影戏也不例外。很接近河北皮影戏的风格,人物造型简单、粗犷、飘逸。图形浑厚,手指舒展,抽象凝练,最受攸县人民喜爱。它经常在婚礼、葬礼、庙会和祖先仪式中表演。
4、 尤山皮影戏的主要代表是福山皮影戏。浮山皮影戏班一般由4至5人组成。没有教艺术的课,技能的教学大多是教世代相传和向老师学习的一种形式。最早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已故艺人曾秋和他的二哥、岱山黄泥冲人曾东和从湘潭著名皮影戏艺人齐的儿子马宗贵手中接过来的。于是,在偏僻闭塞的山村出现了皮影戏,为攸县的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5、 自从曾秋和他的兄弟们把皮影戏艺术介绍给山后,数百名弟子在山和雅江大桥传授皮影戏艺术。各村都开设了以浮山乡曾家为核心的皮影戏艺术班。民国初年,浮山有8个以上的皮影戏班,他们的演出影响了全县及邻县,形成了空前的繁荣。由于皮影戏艺术的魅力,佛山曾氏皮影戏发展迅速。在有皮影戏艺术的攸县,浮山就有曾氏宗亲的后代。在皮影戏的全盛时期,攸县大部分乡镇都有皮影戏团,以福山曾氏为首的皮影戏团发展到30多个。
6、 皮影戏是一种戏剧艺术,用纸壳或牛皮雕刻出各种人物和动物,每个关节都可以活动,装上操纵杆,演员在白布做成的屏风后表演,用灯光在屏风上显示出来,并伴有歌声和音乐。它的许多戏剧和唱腔都与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皮影戏是由剧本、表演、导演、造型、音乐和舞台美术组成的。
7、 浮山皮影戏采用传统戏曲表演本,如《西游记》010《南堂救主》,等合舞台剧,和《封神榜》1《三国演义》,等折子戏,还有古典神话、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其中多为手工艺剧、武侠剧,武戏场面有不少新的创作表演,可以说是”。
8、 浮山皮影戏的剧本选择有一定的特点:由于皮影戏是木偶戏,其表演以夸张幽默为主,人物的动作能产生喜剧效果,但难以表现悲剧主题。在题材上,要注重形象解说,避免说唱情节,突出特效的运用,避免戏曲节目的局限性。皮影戏塑造人物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在人物造型上体现个性特征;二、通过具体的情节a
9、 首先是快速性。皮影戏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感情的,所以表演的节奏一定要快,要生动,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要快速连接在一起,中间不宜静止。其次,夸张,这是皮影戏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机械夸张的动作赋予人物幽默感,观赏性很强。同时,舞台剧中一些不好的场景,比如“人头落地”的杀人场景,在皮影戏中很容易上演。
10、 浮山皮影戏的表演很有技巧。皮影戏中的人物主要靠掌握操纵杆,杆子要平,步子要稳,动作要灵活、细腻、恍惚,乐队要配合,演员多才多艺,女声都是男艺人唱的。
11、 造型在皮影戏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皮影戏的发展也与之密切相关。山皮影戏的造型总是有创新的,演什么戏,就拍什么皮影戏。这是京剧,古画戏是古画戏。有民间色彩和地方风味的地方,就需要特别的风味。比如皮影戏《水漫金山》,取材于清代攸县才子陈之丕的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它的服饰、色彩、图案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让人感叹:皮影戏是活的雕塑,是手工艺玩具。
12、 浮山皮影戏的音乐是由表演的剧种决定的。如果你唱京剧和湘剧,你应该按照京剧和湘剧来唱,如果你唱湖南古画戏,你应该按照湖南古画戏的风格来唱。在乐器演奏中,一个人可以演奏两种甚至三种乐器,同时帮助演唱。简而言之,就是有默契的配合,声音和视频的配合。岱山皮影戏使用的乐器有大鼓一面、京胡一面、小唢呐一面、大唢呐两个、八寸左右的铃鼓一个、大钞两对、中虎锣一面、小锣一面、高低响板一对,有的用山中的大竹竿取其三寸长(必须
13、 浮山皮影戏表演舞台简单,拆装携带方便。通常由8根长1.25m的方棍和2根长1.3m的小棍组成:前面是1.2m 2m的白布屏,左右两边是1m 2m高的布,白屏屏上是0.2m高的檐布,屏下是0.6m 2m的边角布。为了方便拆装,通常将窗帘布、帘檐布、围裙布和边角料缝成一整块。一般桌面是四口之家常用的方桌(有时两张方桌也可以)。舞台上为打击乐手准备的一个长方形的凳子和两个长凳,屏幕上方有一个200W的电灯泡或太阳光。
14、槚山皮影用牛羊皮或垫圈纸片雕刻而成,分生、旦、净、丑各类人物的脸谱、形体,其手脚的各关节灵活自如。还有剧中所需的各种道具(如桌、椅、刀、枪等)及飞禽走兽之类等等,其形态活灵活现。
15、槚山皮影戏传承至今,在攸县民间仍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虽然受现代高科技及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内容和形式所冲击,但皮影仍被众多的人喜爱和青睐。攸县皮影是攸县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它是沟通乡情、民情的精神纽带,具有较强大的情感联结性和辐射力。同时,槚山皮影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无论皮影的制作、台子的构造以及表演的方式,均独具风格,别出心裁。它以人操作皮影的影子在布屏幕上结合唱做念打表现人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攸县槚山皮影戏同时对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等都有着非常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