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贺州客家山歌剧,贺州客家山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贺州客家歌舞是一种地方艺术形式,用客家话演唱,配以音调和谐、节奏优美的客家山歌,歌舞反映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2、 早在清末,贺州市八步区的行会、沙田、李安堂、黄田、桂岭、河街等地就盛行着客家鸡歌、鲤鱼歌、竹歌、客家道情歌等歌唱艺术。民间艺人每年在浮山歌会或枪会、黄田二月二、大庙山寺会、六月六李安堂李沁庙会上演唱,一人演唱发展到两三人。为了表达歌词的内容,演唱者生动地传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他“歌而不舞,脚而舞。”这就是贺州客家歌舞的雏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民间艺人用二胡、木叶、竹板、锣鼓等乐器为歌舞伴奏,使客家歌舞的艺术形式初具规模。
3、 但是,真正把客家歌舞搬上舞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当时,在和县首届民间业余文艺汇演期间,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被客家山歌优美动听的曲调和节奏深深打动。他们大力倡导和培育客家歌舞,与民间艺人一起创作了一批客家山歌载歌载舞的节目,获得了成功和社会的认可。如《打猪草》,《送郎参军》等。后来在当时的和县历次农民文艺汇演、中小学教师文艺汇演中,客家歌舞开始流行,优秀节目不断涌现,如黄田镇《伞情》、沙田镇压《计划生育》、县文艺队《送牛记》等。其中《送牛记》被选送自治区在柳州举办的文艺汇演,演出获得好评。
4、 1982年后,和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对客家歌舞、客家风土人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客家歌舞进行了挖掘、研究、改造和提高,使客家歌舞上了一层楼。客家歌舞节目不仅在县内演出,在地区和自治区的专业和业余文艺演出中也有演出。特别是县客家山歌剧团成立后,除了表演客家戏文,歌舞对剧团也很重要。在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客家歌舞呈现出崭新的艺术局面,编创的优秀剧目不断涌现。03010,《闹嫁房》,《初二风情》,《喜迎送嫁妹》,《酿豆腐》,《竹板迎丰年》,《背亲》,《月光光》,《闹嫁房》等10余种独具客家特色的优秀歌舞。其中《初二风情》获1990年全自治区团体艺术表演创作和表演一等奖,地区艺术表演特别奖;103010 1987年获自治区专业文艺会创作表演三等奖,梧州市音乐舞蹈选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103010年获1986年业余民族音乐舞蹈表演创作表演三等奖。有些剧还在广西、广东电视台播出。《喜迎送嫁妹》还被2001年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月光光》采用。
5、 贺州客家歌舞团,随贺州客家山歌团走遍了全区,还去过广东、湖南。1992年,专程到广东嘉应、梅州客家聚居区考察,得到高度赞扬和补偿。近年来在台湾省演出,受到台湾省同胞的欢迎。近年来在台湾省演出,受到台湾省同胞的欢迎。(还没有图片,请提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