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大锣鼓口诀,大锣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梅渚的大小锣鼓是须贺两岸一首美妙的乐曲。今天,它已经遍布须贺、皖东南和苏南。无论是敬老院,婚丧嫁娶,老人过生日,新婚子女,庙会,开业,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为喜庆吉日添彩。大锣鼓起源于郎溪县梅渚平定港须贺沿岸的民间打击乐,历史悠久。它的传承没有地图,只是口头的,交心的。所以锣鼓里的一些饭头、观念的名称,各村不一样,打法也各村不一样。以大锣鼓,周家村为例:首先,大锣鼓由十二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锣鼓组合而成。从一次到五次,称为“小五集”。六到十二次为“大七集”。但是,历经种种变化,我们还是离不开十二锣鼓。通过演奏“长套”和“快套”两种节奏,将12种不同的鼓连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锣鼓。鼓在大锣鼓表演中扮演主角。整场演出配合紧密,音高相对,和声简单。伴随着苏功的节奏,长号声和花声出现,嘹亮,极大地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如果需要表达一种开心紧凑的情绪,可以直接从第一种转移到另一种。这叫“链套”。二是小锣鼓在实际使用时,与唢呐、笛子的曲调交替出现,有时也与管乐器一起演奏。色彩丰富,富有韵致。郎溪县位于安徽东南部。梅渚镇位于该县的最北部,与江苏省南京市的高淳县和溧阳市相连。梅渚镇定埠街和高淳县碧溪镇之间只有一条须贺河。春秋末期(公元前506年),这条人工运河(须贺河)是从伍子胥那里挖来的,两岸聚集了吴越人。2500多年来,在这条河流的孕育下,作为这里各种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至今仍有省级“非遗”《跳五猖》、市级“非遗”大小锣鼓、小灯、祈福会;国家级“非遗”皖南花鼓戏负责人来了。定埠锣鼓遍布江苏高淳、溧阳、常州等地,不仅满足和丰富了皖苏两省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而且弘扬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影响和带动了两省毗邻地区的这项活动,促进了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交流,同时也引起了海峡两岸赴台旅游的梅渚村民后代的文化认同和关注。2007年8月,锣鼓被批准为“宣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3日,该镇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 (还没有图片,请提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