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湖南冷水江最新房价,湖南冷水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今天冷水江传承的傩戏是保存最丰富、最完整的梅山傩戏。
2、 冷江市是古梅山蛮洞最后一代王美苏德昌(苏干,1040-1120)的居住地,也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和发祥地之一。梅山傩戏是由苏、张、李、傅等23位梅山人传承下来的民间奇葩。2008年,梅山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3、 “梅山洞”是唐宋时期湘中雪峰山的旧称,“梅山洞人”是湘中九里、三苗的俗称,后来长沙人、武陵人、摩尼安等族群发展到北宋归化时期。它是苗族和瑶族的起源之一。“眉山傩戏”是眉山古代蛮族信仰巫鬼的“傩”和“殷崇拜”的遗风,宋代正式禁演。明清时期,官方设置苗防,长期禁止苗俗,不少外省移民移民到梅移风易俗,原住民则移民或并入汉族。梅山傩开始通过家庭和老师在原住民和移民之间传承。傩戏大多被汉族傩戏同化或取代。
4、 梅山傩戏的主要载体是梅山巫师(俗称龚师傅),一些“正统派”的火居道士也表演巫术。梅山傩戏是梅山傩戏中的傩仪、傩祭、傩艺术的一部分,主要保存在《大宫和会》1030101《抛牌过度》等大型巫术活动中,可以以傩戏剧目的形式独立存在。它的表演(俗称搬家)发生在秋冬之夜。春雷过后,一般不动。地点是在民居的大殿和傩坛前。经过正式的巫仪式后,傩戏的表演必须佩戴与表演角色相称的傩面,只有带傩面表演的人才能称为傩戏。
5、 傩面,俗称“脸子”,是木雕。常见的傩面有开山小鬼、修路夫、法官、地主、地妻、歪嘴和尚等。与此相关的还有东山的龚升、南山的小梅(又称南山圣母院)、汪涵等傩神头像,摆放在傩坛两侧,梅山倒立。此外,还有一张像燕子口的脸和一个由燕子口发展而来的带“福”字的门饰。傩面是由民间的师傅雕刻而成,由师傅或老师交付大众。
6、 梅傩戏表演的内容主要是修路架桥,披荆斩棘,创造新世界的故事。目的是为傩受害者家属赚钱、享福、消灾、祛病。
7、 梅诺戏主要角色由石公扮演,邀请观众参与。表演场所多为傩坛。傩坛分为座坛和行坛。祭坛是老师的祭坛;坛是傩戏表演时扎的花坛,分为上坛和下坛。上坛供奉傩神和屋主,下坛供奉梅山创始人张五郎彩绘倒立像。
8、 除了傩面,还有巫傩师使用的其他乐器,如头扎、鱼腹巾、师刀、兵牌、师棍、袈裟、鼓、锣、角、竹等。主人的竹水桶、帽子、蓑衣、弹簧凳、锄头、木刀等日常用具;有时候观众也充当道具。
9、 梅诺戏的音调、对话、动作原始、野性、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剧中使用的道具来自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器具。它们简单而复杂,是虚拟的而不是真实的。它们具有中国写意戏曲的雏形,具有独特的“原始、朴实、野性、俏丽”风格。其剧目丰富,表演和风格自成体系,已经具备了戏剧的基本形态。同一部戏在不同的傩戏表演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梅傩戏故事简单,以对话为基本框架,穿插民歌、小调、儿歌、顺口溜。
10、 梅山傩戏以中国南方原始狩猎经济和农耕经济为基础,全面、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南方原始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主要反映了古老的梅山民族不顾艰难困苦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保存了不同时期融入的中原文化元素。它是研究中国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沿革和民俗风情的“活化石”,也是戏剧发生学和戏剧形态学的关键因素。
11、 梅山傩戏真实记录了梅山人民的生命意识和生活状态,剧目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动作粗犷,语言幽默风趣,唱腔高亢,优美委婉,自成体系。是我国傩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12、 2008年,梅山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姜水文化中心是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