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鼓打法(雷鼓)

2022-06-22 08:53:21许生红
导读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雷鼓打法,雷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福山雷鼓流行于山东烟台福山区宋家疃。是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雷鼓打法,雷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福山雷鼓流行于山东烟台福山区宋家疃。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以雄壮激昂的表演形式展现了胶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趣味。

2、 福山区有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赶“太平山会”的民俗,请求“圣母”的保护和保佑。“雷鼓”是保护圣母玛利亚的鼓,击鼓开路。气势非凡,以其独特的风格流传已久。据老艺术家口述,清朝道光年间,农历四月十八,十八号村民聚集在“太平顶”(今南土山村)山市表演。

3、 “打游戏”是山会期间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祈求“圣母玛利亚”消除疾病和灾难,保佑子孙后代平安繁荣。相传有一年,宋家疃村的“戏社”队抬着“圣母台”(即圣母像)到太平顶山社,恰逢“甘露”从天而降,便停下来避雨。雨停后,“演奏俱乐部”的队伍准备继续上路,但无论如何也抬不动“圣母院”。老人们说:“这是因为圣母院看好这里的风水,想在这里定居。”于是,宋家疃的村民在“圣母”的庇护下建了一座庙。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附近18个村的队伍都会到这个庙里拜“圣母院”以求平安,然后去开山会。于是在宋家疃,为“圣母院”开道的“雷鼓”应运而生,也就是太平山俱乐部的开场鼓。与此同时,这种鼓流传到了18个村庄。

4、 “耍社”队伍在山中集合,由领路,笙、笛、管、弦、大篙紧随其后,牵着“圣母院”走在中间,后面是一队高跷、跳地、八景、旱船、秧歌。节目丰富多彩,有很多秧歌剧,如《骑驴过日子》、《姜太公钓鱼》、《蝴蝶飞舞》、《十二生肖》、《锯大缸》等。在山会上表演结束后,各村的“戏社”队伍会一村一村地走下去,沿途表演,互相拜访,交流技艺。节目幽默活泼。

5、 雷鼓陶有鼓、锤子和耳朵,每件道具都有意义和象征。鼓的直径为1.2米,鼓面绘有八卦,四周有云朵组成的花边。鼓槌是一根长约45厘米的木槌,上面雕刻着一幅精致的“二龙戏珠”图。红色丝线制成的鼓,约1米长。手持龙槌,挥舞红鼓穗,一扔就看到一连串的闪电和舞动的云朵。击落八卦鼓,惊心动魄的鼓声犹如来自天边的沉重滚雷,因此得名雷鼓,它的另一个寓意是天地的统一。

6、 没有来自雷鼓,的乐队伴奏,但它不断改变鼓的面貌和边缘。整队动作的开始和结束、节奏和顺序都在鼓手的统一指挥下,击鼓的节奏和动作可以无限重复。雷鼓,的表演者人数没有限制,一般在8至12人以上。表演者排成两列,肚子上挂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左手拿着鼓,边行进边跳舞。鼓槌挥动,时而敲打鼓面,时而敲打鼓边。鼓点沉重清脆,对比强烈,节奏平缓。雷鼓的行动是粗暴而有力的,他的精神和精神是同时发展的。在“演奏俱乐部”的队伍中,雷鼓气势磅礴,鼓声隆隆,所有的听众都感到庄严肃穆。雷鼓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两列并排行进,没有其他队形变化和穿插;表演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动作简洁,脚步稳健,身体挺拔;弓步、马步、丁字步是其基本步法;立如塔松,鞠躬如卧虎,稳如泰山,气势磅礴。雷鼓动作的最大特点是使用鼓钉。1

7、 雷鼓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它是生活现实与合理想象相结合的产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胶东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向上的精神。雷鼓艺术家善于捕捉最简单的方式,加以变化和夸张,从机械的击鼓到击鼓与舞蹈的优美结合,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华丽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并以夸张的方式突出动作,实现技巧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这是雷鼓的又一独特之处

8、 雷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曾经辉煌过。1959年参加烟台国庆十周年庆典,技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为动作增添了“表象”,使动作具有动静结合之美。它一度沉寂,雷鼓因为十年浩劫等原因消失了。现在,雷鼓的喧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又回到了胶东,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为了防止雷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失传,政府和文化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现在,宋家疃地区有40多名鼓手,雷鼓参加每个节日或重大庆典的表演。雷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充满了艺术的青春。随着技艺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必将发扬光大,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之林增添一棵不败的常青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