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京族三岛位置(广西京族)

2022-06-22 07:17:21诸海德
导读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广西京族三岛位置,广西京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广西京族三岛位置,广西京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伟、屋头和山新三个小岛上。它们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部,与越南隔海相望。

2、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唱哈节”。“哈”是北京话的音译,意为“宋”。各地京族的节日不一样,或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农历正月十五。有——哈亭,一座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京哈节的活动由祭祖、乡村饮酒、社交和娱乐组成。关于哈节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代表性的传说是这样说的:古代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播歌曲的名义发动群众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人。后人为了纪念她,设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演唱、传播歌曲,逐渐成为节日习俗。每个村庄的哈廷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3、 节日持续了3天,持续了一整夜,载歌载舞。周围的各族人民也来一起庆祝。主唱有三个,男歌手一个,名叫“哈哥”,专门做钢琴伴奏。两个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拿着两块竹板,一个拿着竹锤,拍手伴奏,轮流唱。歌曲内容包括民间传说、哲理故事、爱情故事等。姑娘们经常在锣鼓声中在舞台上跳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花灯舞”。舞蹈者头顶瓷碗,叠放的盘子上点着蜡烛,双手拿着酒杯,每人拿着一根蜡烛。唱歌跳舞的时候,三支蜡烛在发光。如果很多人一起跳舞,眼里会充满烛光,美丽动人。

4、 京族哈吉节经过近500年的发展演变,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5、 哈节是京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哈”或“唱哈”在北京是唱歌的意思,哈节是歌会。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方城各族自治县?尾和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八月初十在山心,正月十五在红堪。该节日通常持续三天,并持续一整夜,以娱乐神和人。哈节在哈亭举行。哈亭位于村庄的边缘。它是木制的,坚固而美观。在哈亭的正殿里有一个神龛,那里的神灵(如“镇海王”和“陈超上将”)和祖先牌位是全村共享的。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程序:一是迎神,二是祭神,三是坐唱哈。“唱哈”是哈节的0,耗时最长。有《哈哥》、《哈妹》调琴、打击乐,曲调30余种;他们有的唱叙事歌、劳动歌、民歌、神颂、苦歌、情歌等。“听哈”的人坐在一张8人桌前,一边宴饮一边自得其乐。最后一道程序是送神。解脱之后,持续了几天的哈节结束了。

6、 历史渊源

7、 哈节是为了纪念波塞冬的诞生。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生产,信奉海神波塞冬。我们每年都会去海边迎接波塞冬回到恨崇拜,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8、 ‘哈’是北京话的音译,意思是‘宋’和‘请听宋’。关于哈节有许多民间传说。目前在广西京族三岛广为流传的传说是,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脚下,有一只巨大的蜈蚣精,吃人翻船,兴风作浪。一天,一个仙女变成了一个乞丐,乘船过海。当船主要把乞丐推进海里的时候,仙女把一个事先煨热了的大南瓜塞进了蜈蚣的嘴里。蜈蚣把大南瓜吞了下去,烫得直打滚,身体断成三截

9、 每个村庄的哈廷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由上等木材制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筑形式简洁、美观、多样。屋顶中央饰有双龙戏珠的吉祥图像,亭内分为左右偏厅和正厅。堂内有北京家族信仰的神灵神龛,堂内柱子上刻有具有民族风情的对联或诗词。在较大的哈亭里,祭祀场地两侧有阶梯形的客席,是专门为村里年资最高、捐款捐物修建这个哈亭、组织哈节的人设置的。席位的顺序也是由贡献大小从高到低决定的。

10、 京哈节的活动由祭祖、乡村饮酒、社交和娱乐组成。节日持续三到五天,通宵达旦,载歌载舞,没完没了。周围的各族人民也来一起庆祝。节日活动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1、 (在仪式队伍中)迎接神

12、 在‘唱哈’的前一天,集结的队伍举着旗帜和雨伞把王座带到海边,在远处迎接上帝,欢迎他进入哈亭。把养的大象(其实是头猪)驱赶到仇恨中三个星期。然后待到午夜,杀了他们。主管‘哈节’的领导会组织参加‘哈节’,到农村喝酒。听哈的(也就是有资格参加会议的,会按顺序登记在册。每年都要轮到一定数量的高层为‘哈头’准备祭品。)各养一头大猪。你养的猪要洗干净,不能脏,不能骂人,这叫‘养大象’。节日的时候,看哪头猪最大,选他。猪被用来祭祀神灵后,只有八斤猪肉分给大家,其余的由象农酌情处理。

13、 向上帝献祭

14、 具体拜神时间为节日当天下午0点左右。仪式开始后,首席祭司首先带领人们欢迎来自大海和天宫的神灵和祖先进入神龛,宣读祭文,随后敬酒并向神灵献上礼物。在祭祀后的娱神过程中,表演内容中不仅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诗词、历史故事的演唱,还穿插了'香歌'、'香舞'、'酒舞'、'天灯舞'的演唱。

15、 《进酒舞》

16、 《进酒舞》,舞者们在鼓励神灵饮酒时,在神灵的案前用颤抖的双膝以三角形的步伐反复来回移动。同时,她们的手表演了小指在胸前依次旋转的‘转指转花’、双手交缠、手指转开的‘转手转花’等柔美舞蹈,以表达京女对神灵的热爱和崇敬。

17、 《采茶摸螺舞》

18、 103010由情歌‘跳舞采茶’演变而来。在歌舞中,“顾涛”(女舞蹈演员)随着他们的歌声跳舞,伴随着各种模拟采茶和钓鱼螺丝的动作。

19、《灯舞》

20、在《灯舞》中,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灯舞》的结束开启了亭内外人们与咏队歌声的闸门,如潮的歌声此起彼伏,还逐渐加入着由近及远的人声和笑声,形成一曲曲人间的祥和之音飘向广阔的夜空。

21、入席听哈

22、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做"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做"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23、送神

24、"唱哈"完毕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的仪礼便结束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