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巍山打歌对唱,巍山打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战国时期的石棺墓。也是唐代南诏政权的发源地。县内至今仍有许多南诏遗址和南诏皇室后裔。
2、 巍山彝族自称“罗拉婆”,意思是“罗拉人”,也叫“土家”,是一个土著民族。
3、 “打歌”,彝语称“欧科”,是巍山地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舞蹈。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传说:相传在部落时期,彝家与傈僳族发生过战争。易一家正在失去阵地,被围困在一座小山上。看到夕阳西下,易家急中生智,在山垭口门口点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舞刀弄棍,齐声喊‘傈僳族,你看’(这是唱的曲调里主要衬字)。山脚的傈僳族人看到了山下的火光。为了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彝族家庭从此开始围着篝火唱歌。
4、 马鞍山老艺术家左维增(生于1913年)讲述了另一个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下,曾设下一计,让手下将士围火舞刀,以少数兵马吓退强敌。为了纪念胜利,人们点燃篝火唱歌。现在边唱边舞的大刀就跟收刀一样。
5、 也有人说,唐朝时,孟社昭(南诏)主毗罗亭是统一的六泽,龙须山建有一座宋明塔。趁着星归节祭祖的机会,在嵩明楼上设宴,将五圣旨召回梦社川祭祖。席间,皮洛格走出来放火烧楼,烧了五道圣旨给主。皮洛格轻而易举地吞并了五帝,建立了南诏国。为了庆祝胜利,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都会播放一首歌。这也是为什么巍山彝族火把节是25日而不是24日的原因。
6、 有许多关于“演奏歌曲”的历史记录:唐范绰,《蛮书》,写了“少年”演奏鼓和芦苇,或吹树叶,和.在黄昏的小巷里用他们的脸呼喊。《蒙化府志》年清朝康熙:‘宴会上,我们手舞足蹈。003010:'婚礼、葬礼和宴会....................103010(巍山县旁)吉云:‘境内彝族村寨20多个,选料差距很大。搭起一个秋千架,一杆对着一杆,上有灯笼,下有烧香,晚上有男女踩踏,聚众弹琴。正月十四,我去铁柱寺领歌,杀羊祭祀,烧香,第二天再放歌。'103010还记载了祭祀铁柱庙引歌的习俗。
7、 有一幅《蒙化府志稿》画于龙庭,魏宝山(见摘要附图16)。可能是南诏蒙特梭利后裔唱歌祭祖的场景。现存‘走歌图’的后山,还是一个歌坛。大量史料证明巍山打歌历史悠久。
8、 巍山彝族男女老少都可以唱歌,在节日,在庙会,在婚丧嫁娶,为老人祈福百日(死后百日),为三年孝,为电影,为会前会后。芦笙一响,脚竿就痒。笛子一吹,曲调就飞起来。哪里有人群聚集,哪里就应该播放歌曲。
9、 巍山彝族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弹歌。巍山彝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很多青年男女是在操场上认识的就结婚了。彝族人办喜事要办‘花房’,就是请十二个人装扮成乞丐、厨子、先生、算命先生、猴子等。他们要即兴表演,说吉祥话,所有的演员都要有演奏演唱曲调的天赋。晚上,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10、 彝家丧事,以弹歌祭奠。然而,受害者必须是一个活着的老人
11、 1.魏宝山播放歌曲。巍宝山是南诏始祖西努洛开垦牧之之地,山中有巡山堂。建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殿内供奉着西努洛像。一千多年来,虽几经毁建,香火却一直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威宝山山货会期间,数万善男信女前来拜山。在这四天里,从14日到17日,西努洛的后裔们会聚集在巡山寺后面的操场上玩歌。据说16日是Xi努洛的生日,是“歌唱日”。你要在庙前杀猪宰羊,祭奠前任国王。晚餐八个人一桌,一般五十多桌。饭后,他们说:‘老祖父活着的时候是个歌手,他爱弹歌。现在他想播放歌曲来祝贺他。女青年们下山后,去丰川山脚下的浴池洗澡。传说西努洛的母亲曾经在这里洗澡,治好了她的病。至今,女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这里洗澡,消灾,要孩子。晚上歌曲切换,通宵播放。云壁乡,距卫宝山区约30里,是南诏金殿遗址。他们和巍宝山区的彝族保持着统一的服饰,统一的色调,统一的民歌小调。正月十六巡山庙前歌会,二月十九龙须山土主庙前歌会,都是为了纪念南诏始祖西努洛,两地彝族都要参加。
12、 2.‘在东山玩歌’。东山彝族,当地称为‘东山坡’或‘拉洛坡’,也称为‘米舍巴’,即‘孟舍人’。很可能与南诏孟社王族后裔关系密切。东山的很多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城里迁过来的,东山的彝族保留了比巍山其他地方更完整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东山唱歌很有章法,唱歌有规定的日期。不允许随便放歌。每个季节演唱歌曲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二月八日”是彝族最大的节日。这一天,彝族人要杀鸡宰羊,把宰好的羊挂在树上,用树枝堵住村口的路,称为‘扎达路’。一般村民都不出门。晚上,全村老少载歌载舞,饮酒狂欢,彻夜不眠。东山地区打完歌还要‘抢客人’。谁抢的客人多,谁就有福气。每首歌都有主持人演奏。你应该提前邀请歌手,开始前在操场烧一堆篝火,然后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开始。老人双手把芦笙举过头顶,叫道:“起来,起来!叫做‘祭芦笙’。围在火边的人们喊着‘呼——呼!要慢慢进入唱场,玩歌。歌里的大刀是神圣的,
13、3."西山打歌"。西山区域比东山宽阔,且与外族杂居,相对来说要开放一些。正月初八的"茶山寺会",正月初九的"紫金山会",九月十四"垅圩土主庙会"等所有彝家庙会,都要在庙前举行打歌。这类打歌都在白天举行,没有东道主,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也不讲究程序,只要芦笙一响,人们就围拢打起歌来。打歌是西山彝家重要的生活内容,无论什么场合,约束甚少,任何人都可在歌场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14、4."五印打歌"。五印地区是巍山彝族的居住中心地带,五印打歌是巍山几种打歌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一般都在婚丧节庆或上梁立柱的吉日夜间进行。"小鸡足山庙会"、"林宝山会"、"老黑棚"、"财神会"等庙会的白天也进行打歌,尤以"二月初八"在牛街乡阿徐地热水潭的打歌最为热闹。届时方圆百十里的彝家男女老少都要赶来洗澡,夜间凡周围有一点平整的场地,都成了打歌场。五印打歌已不太注意传统程序和规矩,歌场上比较自由。打歌时男子用手掩耳,用假嗓唱调,男女一唱一合。流传于青华南部的"青华弦子歌",又称"南山歌",由于打歌时用汉语演唱打歌词,又叫"打汉歌"。弦子歌是围绕一张供桌跳,虽烧舞火,只供旁观者取暖用。打歌时,男舞者抱弹一杆约1米多长的大三弦,女舞者披长羊皮褂,打歌开始后,将羊皮褂脱下卷成一团持于左手,右手拍击用以伴舞。
15、5."马鞍山打歌"。马鞍山在南诏时期属"蒙南诏",是高寒贫瘠地区。马鞍山区以青云打歌为代表,节奏明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打歌时要有一人舞关刀或棍。马鞍山一带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打歌,自古以来,规定各村轮流做东道主。青山打歌除庙会打歌外,每场也都有东道主。东道主事先要摆肝盘(以猪肝为主的酒菜)。请歌头和歌手们上席,宴间歌手们用唱调子来商定如何为主人打好这场歌。歌头商定后,主人才去点燃篝火,歌头领先进入歌场,并用芦笙发出呼唤声后,打歌才能开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