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钱江观潮时间表,钱江观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钱江观潮习俗始于西汉,盛于南宋,元、明、清时期蔚然成风。它在钱塘江口一带的杭、海宁一带广为流传,主要包括潮神信仰习俗、玩潮习俗、观潮作歌习俗、钱江潮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和贸易习俗等诸多民俗。其中,潮神崇拜、铁牛镇海、塔镇海的建筑、潮鱼的捕捉、塘工的歌声、观潮集市、观潮节中的昆曲最为引人注目。钱江观潮风俗涉及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传统知识、民间技能、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方言俗语等。
2、 (1)潮神信俗。
3、 海宁地区的主要海潮神是伍子胥,其他许多海潮神被命名为海神和水神以供祭祀。仅严观庙所供奉的海神就有21尊之多,反映了钱塘江地区随民间历代潮神信仰习俗。
4、 官方祭祀潮。自古以来,每年的八月十八,官方都会准备全猪全羊(全动物)和一整盘粽子。当浪潮出现在几英里之外时,参加节日的官员们穿着盛装,恭敬地向伍子胥的神鞠躬。潮波一过,官员们就献酒相送,公仆们即将祭祀的猪、羊、粽子都投入河中,潮礼就完成了。历代皇帝也下令祭文,并派官员到海宁祭拜潮神,宣读祭文。
5、 寺镇潮。由于钱江潮涌,造成了“潮水失控,大池塘决口,海水倒灌,农田被淹,房屋被毁,人员死伤”的大灾难。因此,人民对潮流充满敬畏。除了筑塘护潮外,各地还设立庙宇祭祀,形成了普遍的庙会祭祀习俗。每个寺庙每年都有祭祀活动,严观海神庙是最大的。其他大多数寺庙每年都会在神的生日或成神日(死亡日)举行祭祀活动。第一种祭祀方式是表演魔术。请就近的京剧班或者皮影戏班来表演。虽然是专门用来娱神的,但是附近的人蜂拥而至观看,非常热闹。二是三祭神灵,焚香插烛,拜虔诚之人;第三,拜神忏悔,由信众出资请和尚道士做道场,也称“立功”。在春季农闲季节,许多潮庙都有集会活动,欢迎队伍包括台阁、莲花船、香凳、湖船、高跷队、文斗和武术。重头戏是舞龙,海宁民间称之为“龙灯”。龙灯多为画龙,长老十余尺长。当走在街上的开阔地带时,它们翻滚腾跃,威风凛凛,最受观众欢迎。
6、 镇海习俗海宁民间泛滥防潮水。除了筑塘祭神,还有造塔铸牛的习俗。关东门外海堤旁的镇海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初名“扎鳌塔”,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后改称“镇海塔”。黄湾肖剑山外的安澜塔建于大约五年前(1740年)的清朝。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铸造镇海铁牛。其中有5个是首次铸造,乾隆五年(1740年)又铸造了4个,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铸造了6个。他们的身上刻有“永正镇,安澜”等碑文,这些碑文在文革中被毁。1987年6月,两座铁牛重修,安放在镇海楼两侧。
7、 民间崇拜潮。在海潮神的生日,沿河的人们有祭拜海潮的习俗。上海人民塘后,祭奠江畔。涨潮前,点上香烛等待涨潮;潮水来了,把香烛扔进潮水里。当地人除了向ti献祭
8、 据记载,南宋时,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有查水军的习俗。后来演变成了弄潮习俗。诗曰:“向涛,弄潮者,手握红旗。”到了现代,“追潮”的传统竞技习俗演变成了“抓潮鱼”。小潮季节,熟悉潮汐规律的人下到河边去抢潮鱼。一个抢鱼者腰间系着一个鱼篓,肩上扛着一个布满剑柄的围网,只穿短裤或全身-。潮水来的时候,跑在潮水前面,一边跑一边回头看。如果一条鱼抛了潮,马上用网做口袋,继续追着口袋跑。不要停下来。抓顶鱼要做到“三快”,即眼快、手快、脚快。“快眼”指的是准确的视觉,“快手”指的是快速织网,“快脚”指的是快速奔跑。只有具备这“三牢”的人才能抓鱼,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民间有“天在潮外,死在潮内”的说法,都体现了“抓潮鱼”的危险性。
9、 (3)观潮造乐的习俗。
10、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严观王信甫牵头成立了由喜欢昆曲的戏迷组成的“奈元戏社”。沈超生日前后,他们集中唱戏,叫做“看杜超戏”,很受当地人欢迎。因此,不仅每年都有组织,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参加,形成了影响广泛的习俗,盛行于民国时期。
11、 (4)关于钱江潮的民间文学。
12、 钱塘江经常泛滥,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海宁人对钱塘江的涌潮充满敬畏,于是产生了各种关于钱江潮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流传至今。有《伍子胥传说》,《钱王射潮》,《制龙王》,《铁牛镇海》,《观音借地》,《塔山环》,《钱塘江为啥每日涨两次潮》,《海宁潮的由来》,《海宁潮为什么哗啦哗啦响》,《父子山》,《造钱塘》,《海宁庙宫》,《海神归家》,《箭压江涛》,《砍水骂胥》,0103010。
13、 此外,还有大量与钱江观潮,有关的民间传统知识、民间音乐、谚语、俗语等在民间口耳相传,如“正月上半月子夜潮”、“初八二十三,当阳光”、“初五来烧夜粥”等。
14、 (5)传统手工艺技能。
15、 最接近钱江观潮的传统工艺是海堤建设。面对自然灾害,海宁的先民们一直有修筑海堤抵御海潮入侵的传统。在历代修筑海堤的过程中,能工巧匠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海堤的设计、保护海堤的设施、纵深防御体系,到具体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修筑工程的技能。这里融合了历史上众多无名氏的智慧和经验,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此外,当地人还掌握了“捉鳗苗”、“上海滩钓鱼”、“海水晒盐烧盐”等传统技艺。
16、(6)商贸习俗及其他。
17、钱江观潮人潮聚集,催生了众多的贸易机会,因此钱江观潮带动了盐官地区商贸的繁荣。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期间,盐官的各个河埠头停满了商船,这些商船所载的,除了观潮客商外,也包括了各地商贩。在观潮节期间,来自苏北及苏州、无锡、常熟、杭州、上海等地和邻近市镇的商贩,云集盐官,各种商品和服务一应俱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盐官本地的传统特产,如马万兴糕饼、朱万昌百果-饼等特色地方小吃,“周顺兴”的“海宁三把刀”等传统手工制品。钱江观潮习俗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商贸繁荣。现在,每年观潮节已经成为江、浙、沪一带民众的文化传统。这种休闲旅游观光活动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且愈演愈烈。每年观潮节期间,到海宁观潮的人数在六十万上下,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在不断递增。
18、钱江观潮习俗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节令习俗、生产商贸、文学艺术、传统技艺等各个方面,是当地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风貌的全面展示,是特定区域民情、风俗和文化心理的突出反映。
19、钱江观潮(杭州市、海宁市)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信息来源:嘉兴图书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