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宜黄戏的代表人物,宜黄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宜黄戏,是江西的古老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省东部的宜黄县。
2、 明万历年间,西秦腔发源于甘肃南部,自北向南,先后带来了吹箫和唢呐两种曲调。进入宜黄后,废除了唢呐和笛子,改胡琴伴奏,形成了以范二为主体的板腔音乐,称为“胡琴腔”。清乾隆李《雨村剧话》说:“胡琴调发源于江油(今江西),其声广为世人所知,以胡琴为节奏……亦称调”。不久,这种胡琴宜黄调迅速传遍安徽、江苏、湖北、陕西、河南、四川,并进入北京。齐针《北京百六竹枝词》注:“珠玑喉服,调杂黄”。京都的宜黄、益阳、秦腔胜出。
3、 清末江西宜黄戏,的戏班如林,流传甚广,仅抚州就有六顺、何春、和顺等19个戏班。
4、 宜黄戏戏剧极其丰富。根据光绪七年(1881年)的一份剧目单,当时全剧有70种,单剧有182种,大部分是历史故事。其中有《清官册》 《五雷阵》 《四国齐》 《闹沙河》 《肉龙头》 《松蓬会》 《万里侯》 《下河东》 《双救驾》 《打金冠》 《打登州》 《雌雄鞭》 《庆阳图》 《孟津会》等。这几出戏都是清朝乾隆年间花部演的名剧。
5、 宜黄戏音乐包括范二(黄儿)、反调、唢呐范二、西皮、折调、南北词等。而且还保留了西秦的曲调,俗称“平台曲”。
6、 也叫,是范的主调,反调叫“范子”,也叫“复活腔”。唢呐范二,以唢呐为主要乐器演奏,适合崇高悲壮的情绪。
7、 宜黄戏乐队包括胡琴(木棒和竹简,比胡靖稍大)、二胡、月琴和三弦,统称为“十一弦”。
8、 宜黄戏的角色划分很详细,有正学生、老学生、低年级学生和大三学生。有正旦、小旦、老旦、二旦;网中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早些年,像益阳调,都是“九角”。后来加了最后一朵、第二朵、第四朵,就成了“十二行”。每一句台词的表演程序都非常规范严谨,有些剧还保持着清初的剧本排场状态。它的《龙凤阁》剧比京剧多了《赵飞搬兵》倍,在舞台表演上也吸收了民间艺术的营养成分,比如《抱龙登基》的点马戏,6个扮演骑兵的演员,扎成马的形状,形状像灯笼,做出各种赛马的动作。再比如《四国齐》的《三星献寿》的面具化妆,《万寿图》的《跳判》,保留了民间花灯、驱邪的表演。法官不戴面具蹒跚而舞,穿着臃肿的身体,肥臀凸肚,红袍黑靴,像一根简单的纱线。他随着鼓声左右跳跃,有时还会从嘴里发出火焰。火花飞几尺有声,一直受到农村观众的喜爱。
9、 宜黄戏剧团于1989年解散。现在只有一些农村业余表演队。
10、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