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独脚戏大全(滑稽戏)

2022-06-20 22:52:58丁瑗宇
导读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滑稽戏独脚戏大全,滑稽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滑稽戏》是上海汉族剧种之一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滑稽戏独脚戏大全,滑稽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滑稽戏》是上海汉族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流行于上海及周边地区。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被广泛使用,吴语太湖话被广泛模仿,其他方言如北方话、粤语等也偶有模仿。表演形式类似北方的相声、小品。

2、 滑稽戏是抗日战争中期,受上海“独角戏”等中外喜剧、滑稽戏和江南地方戏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剧种。它流行于上海、苏南、浙江等许多地区,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57年至1965年,南京杂技团经常在长江中上游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演出。苏州滑稽剧团也遍布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河南等省市。

3、 滑稽戏的形成和发展与文明剧(新剧)和独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明剧,又称通俗剧或方言剧,是从“新剧”(又称爱情美剧)中分化出来的。文明戏中有滑稽角色,与萧声、悲旦、破旦、老生并称“四院一梁”。

4、 滑稽戏最初衍生于文明剧的时候,他的表演艺术和步法还是文明剧的风格,只是改成了由搞笑的演员领衔,剧中安排了更多的笑料。后独脚戏与文明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以说唱闹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戏剧表演艺术。在形成初期,苏州滑稽戏以对话为主,很少插入演唱。后来剧中唱歌的成分逐渐增多。张欢儿反对“硬搞笑”,主张“肉里搞笑”。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得观众哄堂大笑。他追求的是段子的幽默感,让观众多日之后开怀大笑。这是苏州滑稽戏的一贯风格

5、 滑稽戏,是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从曲艺的独角戏演变而来,主要流行于上海和江浙一带。

6、 独角戏又称“滑稽”,最初由一个人单独表演,后发展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演,形成于1920年前后的上海。如果说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喜剧艺术,从先秦时期的唐代参军到元明杂剧中的滑稽插曲,是现代的鼻祖,那么曲艺的独角戏则是的近亲,而独角戏则直接来源于汉族民间说唱和文明新剧。

7、 早在清末,江南农村就出现了一种专门从事“讲潮”的民间艺人,其演唱内容以新闻时事为主,中间穿插一些搞笑的故事和段子,又称“讲新闻”。其中,自称“有点热晕”的杭城艺术家杜宝林最为出名。他以“说潮”的形式在杭州街头卖梨凉粉,发表幽默言论,讽刺时代弊端,很受欢迎。文明演员蒋潇潇深受杜宝林影响,改编并丰富了杜宝林的“笑话”,并在杭、沪两地登台演出。他的特长主要是“说话”,代表作有《火烧豆腐店》、《瞎子借雨伞》。因为他善于反映社会现象,所以被称为“社会滑稽”或“文明滑稽”。被称为“独脚戏创始人”的开化戏演员王,也是受苏州民间说唱的影响,在开化戏的表演中经常使用卖梨糊的滑稽段子。当时文明剧的演员有五种,“滑稽”是其中之一。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文明戏里的笑星,他也在苏沪两地相约表演搞笑段子。1927年离开文明剧后,正式走上舞台,在上海唱独角戏。他以“学”为主,代表作有《哭妙根笃爷》、《各地堂倌》等。他被称为“老式滑稽”。刘春山曾在上海城隍庙讲因果,是城隍庙著名梨膏商朱品斋的徒弟。他擅长讲故事和浦东的各种滑稽曲调,并以其快速的歌唱而闻名。他能根据报纸新闻即兴创作节目,因此被称为“滑稽潮流”。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等。王、蒋潇潇、是第一批登台表演独角戏的老艺术家,他们被称为“滑稽三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独角戏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曲艺舞台上,从而宣告了一种新形式的独角戏3354的诞生。

8、 一方面,独唱的诞生说明它与民间说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滑稽”受到了城市民间艺人的直接影响。街头卖梨糖的“说新闻”、“小热昏”等民间说唱是这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源头。另一方面,独角戏是在文明戏剧中直接孕育出来的,早期的独角戏演员大多曾经是文明的表演者和独角戏。也有改编自文明剧的搞笑剧,如所说:“上海独白的艺人如蒋潇潇、王、张、陆潇潇(萧)吴、硕都是新剧演员,所以在表演上可以说是与新剧的一脉相承”。

9、 20世纪30-40年代是个人表演发展的鼎盛时期。最多的时候,上海各大游乐园、电台广播和音乐会的表演者超过100人。第一代著名的个人秀艺术家有包乐乐、赵西西、陆琪琪等。第二代个人秀艺术家有朱、程晓婷、肖小溪、温彬彬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是滑稽戏的著名演员。

10、 滑稽戏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的独角戏演变发展而来的。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上海游乐园一蹶不振,会馆生意萧条,电台被敌人出卖。结果,独角戏艺人难以谋生,于是出现了由独角戏艺人联合演出的大型滑稽戏滑稽戏剧团。1942年初,蒋潇潇发起并组织了、赵宝山、钟等。采取文明的戏剧制度,演出了第一部有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原创戏剧《一碗饭》。该剧讽刺了囤积米店老板,同情下层民众,引起大众广泛共鸣,大受欢迎。被认为是第一部从独角戏同时到滑稽戏、蒋潇潇、包乐乐等的剧。组织成立了滑稽戏第一个剧团“小小剧团”。原剧目为《荒乎其唐》、《五颜六色》等。随后,其他独角戏艺人和一些文明演员也组织了滑稽戏剧团。到20世纪40年代末,仅上海就有40多个滑稽戏专业剧团。此后,虽然曲艺的独角戏依然存在,话剧《滑稽戏》从此诞生,很多演员也是独角戏,《滑稽戏》因为和话剧的关系,在艺术上保留了很多话剧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滑稽戏被称为“通俗话剧”。

11、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类,是解放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移植的地方戏剧目,有《苏州二公差》(即《炼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幸福》、《西望长安》等;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万无一失》(即《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一剧,连演连满一年零九个月,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样样管》、《不夜的村庄》、《满园0》、《性命交关》、《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时,滑稽戏的《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12、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滑稽戏演员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明显特点:一、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而且还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二、滑稽戏演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需要讲说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三、滑稽戏的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