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青阳腔介绍,青阳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青阳腔,》是一部古典新剧。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年记载:“益阳,河之西,其节有鼓,其曲嘹亮。嘉靖成了乐平、卫慧、青阳。”产于安徽庆阳。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 ~ 1619年),青阳腔随徽商由水陆两路带入赣北,在都昌、湖口、幸子、彭泽、瑞昌等地扎根。同时由北向南推广,传播到南昌、吉安、福州、赣州等地。
2、 江西青阳腔课后俱乐部犹如一片森林,深受江西城乡观众的喜爱。当时湖口、都昌、彭泽比较知名的班有建于道光四年的湖口蓝秀班、湖口老蓝秀班、湖口蓝秀班、伏秀兰班、光绪、民国都昌才子班、彭泽高唱班等
3、 青阳腔的剧目包括南戏、明传奇和益阳戏。可分为三个部分:(1)全剧:包括三国、岳飞、水浒、风神、正东、正西、目连的剧。(2)传奇剧:包括南戏五大传奇中的《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琵琶记》 《瓦盆记》 《仙姬记》 《台卿集》 《十义记》 《黄金印》 《红梅阁》 《龙凤剑》 《香毬记》 《蝴蝶梦》 0101010 01《双杯记》除了小戏,这些戏90%以上都是《三跳涧》01《张三借靴》30103录制的
4、 青阳腔的音乐继承了弋阳腔的特点,即“群众大合唱”、“锣鼓喧天”、“变调歌”、“无谱可循”。也属于南北调体系,由调和盘组合而成。充分利用青阳腔重要的艺术手段"唱"、"变调"、"误用方言",并在弋阳腔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滚调"。同时,在保持自身独特风格的前提下,从其他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吸收营养,从而发展成为江西青阳腔音乐,既保持了明代的原始风貌,又具有浓郁的赣北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5、 青阳腔演员职业是十进制,即一端(老学生)、二净(大花脸)、三生(必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脸)、六洋(副端)、七小(小学生)、八糊(花旦)、九老(老旦)、十杂(二花脸)。
6、 青阳腔伴奏、伴唱、嘈杂舞台使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小渣子、马锣、云锣、报鼓、铃鼓、鼓等。
7、 几百年来,古青阳腔一直保存在湖口、都昌、彭泽、幸子、瑞昌一带的广大农村,它是隐蔽的。1955年首次发现,1956年在赣北命名为高腔。1957年10月,都昌高腔剧团成立。1959年6月初,青阳腔,艺术家金晶在中国文联礼堂举行了一场讲座演出,引起了首都戏剧界和音乐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1960年,都昌高腔剧团并入江西赣剧院,定名为“赣剧青阳腔”。1961年,青阳腔著名古典戏剧《十八扯》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赏,许多著名诗人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艾思奇、熊佛西等。接连写了诗。香港一位藏家署名韩震说:“惠珍变成了石西香,比当年关东王的表现还要好。盈盈今信南昌。”
8、 当代著名艺术家有曹、曹月春、吴厚德、崔金泰、李、邹、尹武焕等。
9、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