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腰鼓舞幼儿,腰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安腰鼓是陕西汉族民间舞蹈。表演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几千人一起表演。气势磅礴,表现力高超,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基本介绍
4、 “腰鼓”是陕北,尤其是榆林的安塞县、安塞腰鼓,延安、横山、米脂等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鼓励形式。它是陕西最有影响力的民间舞蹈之一。安塞腰鼓是明末玉林衡山人。因为饥荒和农民起义,安塞地广人稀。现在安塞人从玉林衡山迁来,把衡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5、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独特的形象在黄土地上掀起了一阵狂澜,表现了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淳朴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6、 大胆豪放的动作,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人民淳朴、淳朴、勇敢、勇猛的性格和品格。安腰鼓可以由成千上万的人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获得了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的最高荣誉奖。近年来曾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演出,并在日本、德国等地演出。
7、 主要特点
8、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县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表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豪放、狂放、威武、雄壮、雄壮、雄浑、婉约、潇洒、流畅、飘逸、快劲、轻松、挤而不乱、多变等特点。安塞腰鼓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管乐和民歌于一体。
9、 表现了陕北人民在取得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民淳朴、淳朴、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不仅深受群众喜爱,在海外也很有名,堪称“中国一绝”、“中国第一鼓”。
10、 安腰鼓从乡村到城市;从黄土高原到大江南北;从农舍到天安门广场;从自制到影视荧屏;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陕北穷山沟到世界领奖台。安腰鼓以其独特精湛的艺术,火遍大江南北,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是中国和世界的代表!
11、 根据不同的风格和节奏,安塞腰鼓有文学和武术的原始区别。“文轻松开朗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吴性格开朗,凶悍奔放,踢腿、跳跃、旋转动作都很棒,尤其是鼓手的飙技,给人一种英武激越之感。目前,文学和武术逐渐与腰鼓结合,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以安塞的西河口乡和真武洞为最具特色的地方。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淳朴的气质和性格。在专场表演中,民间武术与秧歌动作有机融合,张弛有度,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其“公式大方但代码硬”。
12、 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安塞腰鼓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60周年群众文艺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的三大奇迹之一。编入河北教育版语文教材六年级29班和江苏教育版语文书14班《安塞腰鼓》。
13、 历史渊源
14、 安塞腰鼓起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成民间娱乐活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安腰鼓让成千上万的人一起玩,这很壮观。安塞腰鼓是安塞三大奇迹之一,安塞被命名为中国腰鼓,的故乡。一个腰鼓
15、 成就:
16、 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拍摄的电影《黄土地》进入了仍然相对封闭的安塞。他们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融为一体,充满生命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择了拍摄当天的腰鼓,在明媚晴朗的天空下,150名精壮的陕北汉子身着黑色大衣裤,头系白羊肚巾,腰系红布腰带,踩着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帮助下,一起翩翩起舞。他们进退、踢腿、转身、表演、转身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滚如龙,酣畅淋漓,翱翔天际。摄制组震惊,陶醉。拍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鼓手从山坡后面上来的时候,看到黄尘滚滚,身影恍惚。响亮的鼓声和150人的吼声交织在一起,像黄河和马奔腾的吼声。在场的人热烈鼓掌,激动得发狂。此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奏响了黄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获得第一届全国民族音乐舞蹈大赛最高奖;1989年,来自台湾省的无拘无束的电影制作人安塞腰鼓,被列入他的故事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作为开场镜头;1990年,安塞腰鼓闯入首都北京,并在第11届亚运会上大放异彩。1997年和1999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香港回归、国庆60周年庆典和亚太活动周。目前,安塞县有140个腰鼓协会,有19115名骨干腰鼓选手。
17、 文化
18、 如果说天空悠扬高亢的流浪是黄土高原忧郁的诗意,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涌。这是一种民间舞蹈,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当地人民生活气息。
19、 完成
20、 “腰鼓”是陕北,尤其是延安的安塞县和榆林的横山、米脂、榆林一带流行的民间鼓励形式。它是陕西最有影响力的民间舞蹈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某个专业
21、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22、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23、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0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安塞腰鼓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0,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24、“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0。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25、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26、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安塞老腰鼓-陕之北安塞腰鼓陕北腰鼓腰鼓表演腰鼓演出
27、“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28、“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0。
29、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