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巴陵戏李源,巴陵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巴陵戏,原名巴湘剧,在民间又被称为越州班。它在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最重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以及邻近的湖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巴陵戏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传入的昆曲,益阳戏于明末清初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以唱谭强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戏曲声腔。
2、 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370余部,内容多以历史演义、剧本为主,主要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崔子弑齐》、《打差算粮》、《张飞滚鼓》、《三审刺客》、0103010、0103010等。巴陵戏音乐分为两部分:声腔和伴奏音乐。声腔分为昆曲、谭强和杂项小调。其谭强分为南北两路,各有其反调。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西二泉,可以巧妙地融合南北两路,南唱北拉,风味独特。演奏腔以胡琴、秦越、小三弦为伴奏,辅以唢呐、笛子、长杆。伴奏用的打击乐器有班固、课、铃鼓、锣、小音符、云锣、马锣等。有一套完整的锣鼓经,成为集唱、做、念、打于一体的环节。
3、 巴陵戏脚色分为三大线:生、鲜、净。生线有老学生,新鲜学生,瘦手柄,年轻学生,补充。丹包括老聃、郑丹、闺门、子乔、二小姐等。网包括大花脸、二网、二头、三花脸、四七郎等。用巴陵戏中州韵、湖广韵、湘北方言演唱,特别强调人物的刻画。有一套完整的传统表演节目,形成了粗犷、质朴、细腻、生动的艺术风格。其表演有“内功八法”、“外功八法”等技巧。“内八功”是指喜、怒、哀、乐、悲、哀、恨、惊八种基本功,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表达人物的情绪。“外八功”一般指手、腿、身、颈、须、翅、羽、扇、水袖等的运用。巴陵戏表现抓好眼睛。常用的眼睛有右眼、斜眼、喜眼、怒眼、悲眼、病眼、贼眼、嫉妒眼、欢喜眼、死眼等30多种。巴陵戏历代艺人在武侠剧中吸收了民间武术和杂技,创造了摔叉、摔椅、钻刀环、钻火环、翻桌、折罗汉、飞旗等多种特技表演。除了巴陵戏,常用的韵文和戏曲外,还有京、苏、川、淮、晋、绵阳和桐城方言,用来表达某些人物的地域特征、身份和个性。
4、 巴陵戏是湘东北戏剧的代表,在湖南乃至全国地方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语言、剧目、曲调、音乐、表演乃至表演习俗,承载了大量与岳阳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活化石”,也是研究中国戏曲沿革和地方戏曲形成发展的珍贵资料。民国中后期,巴陵戏开始走下坡路,1949年后,经过抢救才得以复兴。如今,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湖南岳阳市仅存一家巴陵戏专业剧团,濒临消亡,急需抢救和保护。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