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徐玉燕(温州鼓词)

2022-06-20 07:22:19戴良曼
导读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温州鼓词徐玉燕,温州鼓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温州鼓词徐玉燕,温州鼓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俗称“唱词”。因为过去的艺术家大多是盲人,所以也叫‘盲言’或‘盲言’。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叶就已见到并流传。追根溯源说起温州鼓词,的由来先说鼓手流传的‘爷爷’的故事-。艺术家说的祖父‘是唐的叔叔。他从小聪明,擅长写作、诗歌和旋律。盲人患病失明后,被教唱鼓词犯错,于是民间就有了鼓词。

2、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从文学形式来看。与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开山之作。’至于其具体形成时间,有人说始于南宋。这种说法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金兵入侵,宋朝南迁。然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曲艺作为一种流行的民间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徙而南迁。另一个人说温州鼓词'始于明朝,是由衡阳巷的歌曲和歌词结合而成的。阳,今平阳;巷子里的歌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处于对立的文人和聪明的盲人艺术家继承了古代音乐的衣钵,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曲调,创造了说唱的形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器乐和音乐越来越完善。

3、 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能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首流行的鼓词曲调。具有艺术特色的温州鼓词按唱法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辞’,一种叫‘大辞’,又称‘娘娘辞’,用于逢喜事惩罚人,招待客人或因争执认错。解放前,他们在供奉女神的庙里唱歌。唱大话的时候,打鼓,打大鼓,打锣。曲调响亮、粗犷、原始。它的主要词汇是《陈十四娘娘》,唱的是陈十四学杀魔的故事,可以唱几天几夜。温州鼓词边唱边谈,主要是唱歌。其唱腔和曲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柔板、流水、紧板等。因为温州鼓词唱的是温州话(以瑞安话为基础),各地发音不一样,唱法各有特色。其唱法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曲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粗犷朴实。温州鼓词擅长抒情,擅长叙事,通俗易懂,有丰富的通俗词汇和民间谚语。民谣有三种形式:“折书”、“小说”、“写书”。它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句,有时也用五句和叠板。其风格一般由韵文、道体、白体构成。韵十分讲究自然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点。

4、 温州鼓词唱腔使用的主要乐器有平鼓、三纹板、牛筋琴、小抱月等。所以演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可以在一场演奏中演奏四至六种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同时扮演各种角色(目前用的是男女对唱),要求口齿清晰,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剧情要交代详细,人物性格和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可以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可以模仿各种声音渲染气氛。关于温州鼓词,的题材,它们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大多表现了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交往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与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致的。《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九美图》等。以及《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封神榜》,0103010等。

5、 温州鼓词利用听觉思维来联想、想象和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它已经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文盲人群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温州鼓词艺术接班人,清代有白门松、阿广二、毛兴发、陈昌德,民国有曹代青、陈人莲、李林姆、白、王,建国以来有关华山、阮石池、郑、丁灵生、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表现不多,急需保护。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项民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