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蒙古长调民歌专题,蒙古长调民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长调是蒙古语“日丁多”的意译。“日定”是“持久”、“永恒”的意思,“多”是“宋”的意思。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有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的。
2、 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式的现状,长调可以定义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作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日中演唱的一种民歌。长旋律绵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少言多,气息悠长,旋律很有装饰性(如前倾音、后倾音、滑音、回声等。),尤其是“诺尔古拉”(蒙古语音译,曲折音或装饰音)形成的多彩唱法最具特色。
3、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人的祖先就从额尔古纳河两岸的山林中迁徙到蒙古高原,生产方式由狩猎转变为畜牧业。长调,一种新的民歌形式,产生并发展起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它逐渐取代了方形结构的狩猎歌,占据了蒙古族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长调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面貌和特点,与蒙古族人民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了蒙古族人民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长调的基本题材有牧歌、乡愁歌、赞美诗、婚礼歌、宴席歌(也叫酒歌)。
4、 长调民歌的主题与蒙古族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蒙古族所有节日、婚宴、亲友聚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历史和文化品位。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长调民歌的研究涉及到音乐学的许多分支,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实际上是对历史悠久的草原文明和草原文化最有力的传承和保护。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