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肉夹馍(潼关肉夹馍)

2022-06-17 13:20:02荀刚娴
导读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潼关肉夹馍,潼关肉夹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潼关肉夹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潼关肉夹馍,潼关肉夹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潼关肉夹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潼关肉夹馍的招牌早已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人喜爱的一种美食。因此成为潼关著名的美食名片。2011年,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如果我们探究一下肉夹馍的历史,就不难发现,这个巴掌大小的肉夹馍,蕴含着很多的灵活与坚持。

2、 在月牙泉镇,老板对肉馅的改良是一种变通,而这种变通在之前的千年里发生过很多次。让我们从头开始。

3、 在潼关,肉夹馍和李世民的故事广为流传。

4、 相传初唐时,秦王李世民过潼关时,尝过潼关肉夹馍,赞不绝口:“妙妙,我不知道天下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因此,这个潼关肉夹馍闻名于世。也许这是第一个灵活性。

5、 要知道,烧饼可不是古代汉人发明的。秦汉以前,汉族人习惯在餐桌上吃“汤饼”或“蒸饼”。这两种蛋糕和现在的烘焙蛋糕完全不同。一个像今天的焖面,一个像今天的煎饼。后来大概是汉代前后,张骞或者班超联通西域带回的胡兵,大概就是烧饼的前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那安。这种胡饼最兴盛的时候,也恰好是在唐朝。

6、 或许,当时四面楚歌的李世民过潼关时,正好抓到了随身携带的胡饼里的熟肉,才让潼关肉夹馍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

7、 后来人们的饮食继续发展演变。后来出现了很多大众化的食物,比如馒头、小笼包等等。当然,这个肉夹馍用的馒头也立马换了。从胡兵到馒头,也许这就是潼关肉夹馍的第二次变通没有人确切知道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康熙时期,潼关肉夹馍使用的馒头还是馒头。

8、 社会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事物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越快,事物变化也越快。潼关肉夹馍也是如此

9、 上世纪初,潼关肉夹馍又变了,馒头变成了牛舌饼。然而几年后,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包子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圆形油层饼。

10、 今天,潼关肉夹馍,仍在发生变化,但变化相对较小。比如月牙泉镇的这家店,就用青椒给肉调味。相信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无论如何变化,潼关肉夹馍都在因地制宜,迎合人们多变的口味。

11、 有弹性就有坚持。坚持不在于技巧,更多的是情怀。

12、 对于潼关人来说,潼关肉夹馍是一种值得他们骄傲的美食。在潼关,人们更习惯称肉包子为肉包子,而吃肉包子更像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荣耀,一种福祉或者一种满足和自豪。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吃的概念,甚至表现出一种不做作的感觉。

13、 为什么这么说?一个潼关的朋友告诉我们,这个肉夹馍的故事太多了。

14、 朋友说,以前在潼关,不管是谁提起肉包子,都会露出垂涎的表情,好像在说人间至宝。即使是现在,条件好的时候,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过去,当人们为某事打架时,他们经常拿肉包子作为赌注。如果一方战败,胜利者会被见证人胁迫,要求战败方赔偿肉包子,回来让大家一起享用。这个时候,刚刚吵得面红耳赤,脖子粗的两方,会因为几个肉包子而重归于好。所以在潼关,经常听说有人因为赌赢了,吃了三五个肉包子。在平时,这三五个肉包子是他饭量的好几倍。

15、 当然除了赌肉包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潼关文化馆的同志给我们讲了这两个故事。

16、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几十年前,一个年轻的农民带着儿子坐火车去外地看儿子。结果他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吃公家饭的干部。知道火车要开很久,干部买了些肉包子在路上吃,才上了车。结果吃饭的时候,我看到农民的儿子一直盯着他看,吞着口水,于是干部想请农民的儿子吃一个。农民见状,连忙拒绝。其实不是农民不想吃或者吃不起。当时一个馒头才两毛钱,但农民知道身上几十块钱是给儿子看病的,不敢多花一分钱,只好让儿子忍着,直到他病好回家。后来儿子好了,慢慢长大了,但每次提到肉包子,他都会想起,会不自觉地多买两个肉包子,拿回去给爸爸吃。

17、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文化馆的这位同志。他告诉我们,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奶奶每次从街上买肉包子,都会用刀切成四块,一份给哥哥姐姐,一份给自己,一份给奶奶。要知道,一个巴掌大小的蛋糕,再切成四块,就更少了,所以在他的印象里,肉包子是他一直吃不够的东西,但是当他能赚到足够的钱买足够的肉包子的时候,他奶奶已经离他而去了.

18、 在潼关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不再为温饱发愁的今天,肉包子依然是潼关人心中的牵挂。虽然目前市面上的肉包子已经涨到了五块多,但还是有一些住在偏远乡村的年轻人,跑到城市里给老人买肉包子。

19、 也许这就是潼关人的感受吧。不管潼关肉夹馍技巧有多灵活,对潼关人来说,这肉夹馍就是潼关的味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