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游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马头琴纯音乐,马头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马头琴,是内蒙古的特产,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马头琴被称为“绰儿”。这架钢琴是木制的,大约一米长,有两根弦。共鸣箱是梯形的。声音圆润、低沉、流动,音量较弱。传说有个牧羊人怀念死去的小马,用它的腿骨作柱,头骨作桶,尾毛作弓弦,按照小马的样子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把的顶端,故名。郭小川诗《平炉王出钢记》:“牧区人闻钢花喷,蒙古包拔起马头琴"
2、 特产: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一种弦乐器,因琴杆顶端刻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从唐宋时期弦乐器西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成吉思汗(1155-1227)已在民间流传。据《马可波罗游记》介绍,12世纪,鞑靼人(蒙古人的前身)流行一种二弦乐器,可能就是它的前身。用于明清宫廷乐队。
3、 马头琴,得名于钢琴上雕刻的马头。103010年:‘胡琴,二通为质,二弦,龙头,方柄。槽是椭圆形和尖锐的,与皮革的风险。槽外木似簪,扣一弦。龙首下是山口,是镂空的,用来装弦。绳子上系着两个轴,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系着八十一个木马尾的茎。可以看出,马头琴原来有一个龙头。早在《清史稿》卷71 《元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胡琴做得像火一样,卷着脖子,龙头上有两根弦,用弓系着,弓的弦是马尾。’根据岩画和一些史料,古代蒙古人开始加工酸奶勺,然后用牛皮包裹,拉两根马尾弦,作为乐器演奏,被称为“勺形胡琴”。目前,许多专家认为这是当时马头琴的前身,最长的勺形胡琴大约两英尺,共鸣箱比较小,声音小得多。至今,蒙古国西部的一些人还称马头琴'为“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而是一些人的头、骨架、鳄鱼头、龟壳或水龙头等。此外,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是猴头或马特尔头的形状。马特长得像龙,长得像猴子,象征着抑制邪灵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有一位音乐家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琴头由龙头或马特尔头改为马头。此外,还有许多种乐器,如琵琶、乔虎、胡俟、西秦和季芹,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乐器。元代,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繁荣,宫廷中出现了专门的表演者、歌手和舞蹈演员,马头琴逐渐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
4、 特长价值:马头琴是一种二弦乐器,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有一个梯形的身体和一个雕刻成马头形状的手柄。它不仅音色古朴浑厚,而且深受牧民和音乐艺术家的喜爱。它的身体也是一件造型独特的艺术品。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仅在中国和世界的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民间艺人和牧民喜爱的乐器,体现了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貌。马头琴经常供应不足。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