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见Android装置问题风险与验证架构

2022-04-01 18:21:11
导读 大家好,我是本期栏目编辑小友,现在为大家讲解浅谈常见Android装置问题风险与验证架构问题。 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

大家好,我是本期栏目编辑小友,现在为大家讲解浅谈常见Android装置问题风险与验证架构问题。

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迅速崛起,所有厂商都在尽力竞争。如果以操作系统作为市场差异化,抛开历史悠久的诺基亚塞班操作系统,可以说苹果的iOS在和谷歌的安卓竞争,而RIM的黑莓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 7(以及最近推出的芒果)也在尝试用不同的策略突围。

根据科技行业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今年8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很明显,搭载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销量可以说是实现了大跃进。此外,对于iOS来说,苹果推出新一代iPhone前的产品窗口期是安卓销量的一大推手。

但高科技产业的转移可谓瞬息万变,似乎软件端的割据已经出现,而硬件端却风起云涌。这些天最令业界震惊的消息莫过于谷歌收购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移动,以及惠普在宣布将退出个人电脑业务两个月后再次改变策略,表示将保留个人电脑业务。谷歌收购Moto Mobility的消息被视为获取大量手机专利并持续深化手机市场的盈利;但惠普在PC业务上的政策反转,最初的分拆计划被视为不愿意继续投入巨额成本的举动,保留PC业务的最终选择被猜测可能是在长期市场潜力和对整体品牌价值影响的评估下做出的决定。无论市场的变化如何影响未来硬件的消长,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业界普遍看好iOS和安卓继续成为主流移动设备操作平台。

因为苹果的iOS采用了封闭式的软件设计,作为一个开源的安卓操作系统,成为了想要征服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市场的厂商们忍不住要学习的一课。作为测试验证的领先实验单位,Allion Test Labs (Inc)自然不能缺席。之前我们专门有一篇文章解构了安卓的基本技术架构,讨论了安卓设备软硬件集成的五个技术环节(全文请参考technology Direct网站)。这一次,我们将从测试专家的角度,讨论安卓必须关注和验证的关键点。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简单的数据,来证明安卓是不可阻挡的。根据谷歌I/O大会今年5月正式发布的官方数据,截至当时的部分统计数据如下:

以上信息虽然只是今年5月I/O大会前的数据,但已经说明了安卓的快速增长。因为安卓的高度开放性,无论是厂商还是个人都可以成为开发者。由于自身的发展,他们在设计或导入时更有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风险。那么,厂商的主要验证点是什么?请看下面的分析:

安卓设备常见问题风险

为什么要先讨论安卓的问题风险?一个惊人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硬件厂商(ihv)、开发者和用户上报的Android OS bug数量已经达到12万个,其中包含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瑕疵,有些是criTIcal bug,只影响流畅运行,可能会造成数据泄露或系统崩溃。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与硬件厂商和应用进行整合。因此,有许多设计方面必须综合考虑。目前,常见或讨论的安卓问题包括:

一、安全

最近有几则新闻让大众开始质疑智能手机的安全性。比如iOS和安卓系统都有记录用户地理位置的功能,能够追踪用户行踪(涉及个人隐私)。再比如安卓2.3.4版本之前的安全漏洞:使用未加密的Wi-Fi网络(Open Wi-Fi)时,包括联系人、日历、个人相册等Google服务在内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黑客泄露和窃取。更有甚者,由于安卓市场对于应用上架的审核没有一个清晰严谨的内容规范,困扰用户的钓鱼、病毒问题也从PC端移植到安卓设备上。这些含有病毒的恶意程序除了可能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外,还很可能让感兴趣的人窃取用户数据,通过远程控制非法盗用。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安全问题很可能是对个人隐私的潜在威胁。如今,在永不离机的时代,用户开始将各种私人信息、个人照片、重要会议数据等存储在手机或平板等移动设备中,更不用说使用这些设备进行股票和证券交易或登录各种网站和平台了。但最大的疑问是,一旦这些用户的账号密码被复制窃取,后果将不堪设想。自然,广大消费者不希望这样的疑虑持续下去,以至于只能被动地通过最近兴起的手机杀毒软件来扫毒。消费者期待的是相关厂商消除这些安全疑虑的积极行动。因此,如何找出问题强化安卓未能检测到的缺陷,如何避免恶意程序的入侵,可以说是目前安卓设备的首要任务,也是厂商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迅速崛起,

各家厂商无不竭尽所能的竞相争逐。若以操作系统来作市场区分,撇开历史悠久的Nokia Symbian操作系统不谈,目前可说是苹果的iOS与Google的Android两雄相争,而RIM的Blackberry与微软的Windows Phone 7(以及最近新推出的Mango),则也前仆后继试图以不同的策略突破重围。

  根据下图科技产业市调机构Gartner今年八月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型手机销量可说是大幅跃进,再加上对iOS来说,正值Apple推出新一代iPhone前的产品空窗期,更是助长Android销售的一大推力。

  

  然而高科技产业的递移可谓瞬息万变,软件面的群雄割据似已拨云见日,但硬件方面却是风起云涌。这些日子以来最震惊业界的消息,无非是Google并购了手机大厂Motorola的行动部门(Motorola Mobility)、以及HP在宣布出脱PC业务的两个月后再度改弦易辙,表示将保留个人电脑业务。Google并购Moto Mobility的这个消息被视为是用以取得大量手机专利、以持续深耕手机市场的利多;而HP对PC业务的政策反转,初期的分拆之计被视为是不愿持续投入巨额成本的举动、而最终选择保留PC业务,则被臆测可能是在评估长期市场潜力与对整体品牌价值的影响下,所做的决定。不论市场上的一日数变未来会对硬件面的消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就目前而言,业界普遍看好iOS与Android将持续成为主流的行动装置作业平台。

  由于苹果的iOS采取了封闭式的软件设计,因此,作为开源(Open Source)的Android操作系统,便成为了想要攻克智能型手机与平板装置市场的厂商们不能不学的一门功课。而作为测试验证的领导实验单位,百佳泰(Allion Test Labs, Inc)自然也不能缺席,在先前我们已经专文解构Android的基本技术架构、并探讨Android装置软硬件整合的五大技术环节(全文请见Technical Direct网站),这次我们则将从测试专家的角度,探讨Android必须被重视与验证的重点。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些简单的数据,以证明Android的锐不可档,根据Google I/O大会在今年五月份正式公布的官方资料,截至当时的一些统计数据如下:

  虽然上述资料仅仅是统计至今年五月I/O大会前的资料,但已足见Android的快速成长之势。而正由于Android的高度开放性,让不论是厂商或个人都能成为开发者,各自发展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在设计上或导入时产生不同的问题风险。那么对厂商来说,主要的验证重点为何呢?请见以下的剖析:

  

  Android装置常见问题风险

  为何首先要先讨论Android的问题风险呢?一个惊人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由硬件厂商(IHVs)、开发商及使用户所回报的Android OS bug数量,达到了十二万个,这其中包含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瑕疵,有些仅是影响作业流畅度、有些则是可能造成数据外泄、或是系统当机的criTIcal bug。由此观之,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式系统,必须与硬件商、应用程序端相互整合,因此有许多设计面向都必须顾虑周全,目前已为人所知或备受探讨的Android常见问题包括有:

  一、安全性

  近来有几则消息让大众开始质疑智能型手机的安全性,像是包括iOS和Android系统都有会纪录使用者地理位置、而能被有心人用来追踪行踪的功能(涉及个人隐私);又像是在Android 2.3.4版之前的安全性漏洞:在使用未加密的Wi-Fi网络(Open Wi-Fi)时,可能泄漏包括联络人、日历、个人相册和其它Google services等个人信息并遭黑客窃取的问题等。更有甚者,由于Android Market对于应用程序上架的审查没有明确严谨的内容规范,导致令用户困扰的网络钓鱼以及病毒问题也从PC端移植到Android装置上,这些包含病毒的恶意程序(malware)除了可能影响装置的运作效能外,更同样可能让有心人士透过远程遥控,窃取使用者数据、并进行不法盗用。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种种的安全性问题,都相当可能成为侵害个人隐私安全的潜在威胁。在现在这个机不离身的时代,使用者开始将各种隐私讯息、个人相片、重要会议数据等存放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行动装置中,更遑论会透过这些装置来进行股票证券交易或各种网站平台的登入,然而最大的疑虑就在于,一旦这些用户的账号密码遭到复制盗用,后果可说是不堪设想。而广大的消费者自然也不希望这样的疑虑持续存在,让他们只能消极的透过最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手机防毒软件进行扫毒,消费者所期待的,是相关厂商的积极作为,来消弭这些安全性疑虑。因此,如何找出问题以强化原本Android未能察觉的缺失、如何避免恶意程序的侵扰,可说是Android装置目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厂商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技术专区 睿赛德科技喜迁新址 ,RT-Thread进入新的加速发展阶段 可靠性高、控制灵活、低功耗可调速风扇散热系统 安防监控摄像头LED驱动解决方案 如何定制嵌入式Linux发行版 基于SoC实现的数据采集系统详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