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评论
内容:在“熊来了”和“真实”的活跃氛围中玩游戏
道具:几个小组大概有8-15个参与者。
方法:
(1)每组第一个人喊“熊来了”
(2)然后第二个人问:“真的吗?”
(3)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说:“熊来了”,然后第二个人对第三个人说:“熊来了。”
(4)三号问二号“真的吗?”二号也问一号,“真的吗?”
(5)前者又叫“熊来了”,传于2、3、4日。
(6)所以当每个人第一次听到“熊来了”时,他们应该问“是吗?”然后回到前面,第二次听到“熊来了”就传给别人,而前面的人一直说“熊来了”。
(7)当每组最后一个人听到第二声“熊来了”时,组内所有成员异口同声地说:“太可怕了!快跑!”然后全组一起欢呼,先欢呼的那组赢了。
活动目标:
1.孩子们喜欢参加游戏,感到积极和快乐。
2.孩子通过游戏培养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训练反应的灵敏度。
孩子们可以根据游戏规则玩耍。
准备:一个“熊”头饰,圈出孩子们的活动范围和“熊的家”
活动:
1.导入活动。
老师:“如果你突然遇到一只大熊,你该怎么做才能让它不吃你?”孩子们讨论并给出他们的意见。
2.设定情境,观察并讨论熊的习性。
(1)让另一个老师扮成熊,听到主班主任说“哎呀!看,我们班有一只大熊!试试你刚才做的方法,看它会不会吃了你!”只要出现。
孩子各试各的,熊抓吵闹的,动的孩子。
老师让没被带走的孩子介绍自己的方法:不动,不出声等。
(2)教师引导孩子了解熊的习性:
“熊”介绍了自己的特点:“人家叫我?黑人?是的,我的眼睛不好,但我的耳朵很聪明!我能听到每一个声音!”老师引导孩子讨论遇到熊怎么办:看到熊不要动,不要说话,这样才不会被熊吃掉。
3.学儿歌《熊来啦》。
(1)老师:“我这里有一首儿歌。只要你能读懂这首童谣,你就不会被熊带走。你想听吗?”
(2)老师读儿歌,孩子集体学儿歌,分男生女生。
4.第二场。
老师:“我们是不是怕熊又来了?我们会边读边用儿歌里的方法,不会被熊抢走的!”
老师:“哎呀!熊来了!”
当熊出现时,老师读儿歌,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5.同意游戏玩法和规则。
和孩子讨论“如果熊不来,我们怎么办?”“熊什么时候出来?”“你什么时候读儿歌?”“什么时候会停?”“比赛什么时候结束?”“熊的家在哪里?”等一下。
总结老师和孩子讨论的结果。
6.孩子们玩熊游戏。
(1)让孩子和熊玩。
(2)让一些孩子和熊一起玩。
7.老师对按规则玩游戏的孩子进行总结、评价和表扬。
8.孩子们“熊”进了教室。
附:儿歌《熊来啦》
熊来了!熊来了!闻闻你。过来闻闻他。
不要动,不要笑,不要说话,不要被熊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