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对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建立农业户籍档案,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家庭原则上在市区两级领取6.8万元/户以上财政补贴。昨日,记者获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已发布《北京市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方案(2022-2022年)》,主要是针对这些家庭在房屋改造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
市区两级安排财政补贴。
对于这些人群,城市地区两级财政都会有一定的支持和补贴。其中,市财政将对各区农村危房改造按差别化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其中,生态涵养区(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按4.7万元/户标准给予补助;其他郊区(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将按照4.1万元/户的标准进行补贴;市区(朝阳、海淀、丰台)按3.4万元/户标准补贴。
此外,区级要积极安排补助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力度。
根据方案,原则上市区两级财政补助应达到6.8万元/户以上。对实际拆除、重建、加固、维修投资不足6.8万元的重建对象,区级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补助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各区要通过建设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屋、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租赁村内长期闲置的农村房屋、提高区级补贴标准等方式,解决自筹资金和投资反哺能力极其薄弱的深度贫困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和无房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改造面积不得超过60平方米。
不同等级的危房也会有自己的改造方式。原则上丙类危房必须加固修缮,鼓励符合条件的丁类危房加固。D级危房没有加固维修价值的,应当拆除重建。相关部门将大力推广加固改造方式,引导农民优先选择加固方式改造危房;按照消除直接危险、同时提高房屋整体强度的要求科学实施,确保质量和安全;推广成本低、工期短、安全可靠的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技术。
在改造过程中,建筑面积也会严格控制。特别是四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人群拆除重建的房屋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每户4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以内,加固修复的房屋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原主体面积。
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已征集到第一批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指导专家,发布了《北京市农村危房改造维修加固技术方案目录》,并编制了《北京市农村危房加固维修技术指南(试行)》,供农民参考。同时,为使各级干部群众尽快掌握危房改造政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还印制了《口袋书》1《明白卡》等宣传册。
明年年底前完成所有改造。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针对四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人群分步做好危房改造工作,确保每家每户都有安全住房。今年年底前,完成丙类、丁类农村危房改造4个重点目标50%,低收入人群丙类、丁类农村危房改造30%。2022年力争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做好2022年收尾工作。
对于项目